調研一句感言
怎么寫一篇關于調查后的感想啊
首先, 要了解會議內容;認真分析會議議題, 找到問題所在并且組織自己的觀點;然后,認真聆聽與會其他人的發(fā)言并總結其要點; 思考其發(fā)言的要領并提出意見;發(fā)言時, 用詞要恰當, 舉止要得體, 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發(fā)言, 也不要隨意對別人的觀點下結論
有關美食報告的感言
我有七八于美食文章送給你,希望的上。
《美味的小籠包》常們說小籠包美味可口,我卻從沒嘗過,也不知是啥味道。
這天下午,爸爸媽媽帶我來到小籠包子店讓我開開眼界,飽飽口福。
那天終于如愿以償了.小籠包一個個白生生,皮薄薄的,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,小籠包小巧玲瓏,形似寶塔,呈半透明壯,晶瑩透黃,寶塔頂上一陣陣香氣隨風四溢,形狀也和包子差不多,難怪叫小籠包。
小籠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籠里面有十個,每個都是圓鼓鼓的像一個個小雪球似的,只不過上面有一個凹凸不平的地方,還沒上來我就被這香氣熏得如癡如醉了。
真恨不得把整個蒸好的小籠包一口吞掉。
一籠小籠包上來了,我坐在椅子上,剛蒸完的小籠包發(fā)出了一絲淡淡的香氣息。
一聞到這種香氣息,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。
剛夾起一個 “小胖墩”塞進嘴里,它就開始反 抗。
我這時肚子正餓得咕咕叫,恨不得將嘴巴變大,把四籠小籠包一口吞下去。
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小籠包,因為輕咬了一小口,汁水就像千軍萬馬往我嘴里奔跑。
我把它沾一點醋,輕進我的嘴里,肉餡又松又軟,只要一嚼,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來,鮮美無比 媽媽說:“吃小籠包應該先醮點醋,輕輕咬一個洞,把里面鮮美的湯汁吸干,再吃皮和肉。
小籠包的美味精華就在湯汁里。
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吃,湯汁鮮、皮薄肉嫩,真是好吃極了。
果然,小籠包一會兒不吃不知道,一吃忘不了。
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。
它的肉非常十足,咬一口鮮鮮的,濃濃的,咸咸的,讓你吃了還想吃。
于是我又纏著媽媽去買一客,當阿姨笑盈盈端來后,我又怎能放過呢
吃了一個又一個,在吃得滿口流香,砸咂嘴,不住稱贊道:“美
真是美味之極。
”一眨眼,又被我消滅了,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,舔舔嘴,余興未了。
怎么樣,心動了
心動不如行動,去吃吃你們家鄉(xiāng)的小籠包吧
《油炸臭豆腐》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。
小的時候,一放學就往街上跑,當然,這是在口袋里有幾個錢的時候。
穿過小巷,翻過小橋,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。
經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,眉毛胡子全白了,他總是挑一副擔子,擔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,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、醬油、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,還有一個罐頭瓶,里面插著幾雙筷子。
后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只小煤爐和一口鍋。
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,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。
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,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,在他的小擔子前站成一圈。
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,乍看上去黑不溜湫,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么兩樣,但一入鍋再一出鍋,就變得金燦燦、香噴噴,涂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(他的辣椒醬是自制的,紅艷艷的,辣得香,辣得舒服),黃黃紅紅,煞是好看。
小心翼翼咬上一口(因為非常燙),外黃內白,外酥內嫩,香辣刺激,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。
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,炸好幾塊賣幾塊,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,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。
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,真的很奇怪,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,但一到這擔子前就都變成“辣妹子”了,辣椒醬涂了厚厚的一層還要涂,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,直吃得嘴唇通紅,涕淚交加,熱汗直冒。
老人只是不住地說:辣得結棍,勿要吃得格許多。
說歸說,他也不去阻擋。
所以,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。
那時,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,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。
一塊臭豆腐一分錢,吃完一塊,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。
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,那么,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,怕自己的眼睛里會長出鉤子來。
不過,那樣的時候,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子前,老人總會洞察一切,好象發(fā)現(xiàn)了我的口袋里沒有半分錢,就會笑瞇瞇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。
不好意思白吃,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,我馬上就去還給他,老人也收下,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。
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,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(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,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)。
它總是出現(xiàn)在我的夢里,和它一起出現(xiàn)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。
《肉骨頭粥》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。
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,一向節(jié)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。
我受寵若驚,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后,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。
沿著青石板路,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,拐進一條小巷。
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,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。
舅母領著我走進這間鋪子,鋪子里已經座無虛席。
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,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。
老板娘把我們領進里間的灶旁,滿臉歉意地說:“就在這里吃吧。
”老板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,頭發(fā)齊耳,一絲不茍地用黑色的發(fā)卡別在耳后。
我生怕舅母臨陣脫逃,趕緊自做主張說:“可以可以。
”結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。
“好吧,來一碗肉骨頭粥。
”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鐵勺,一手揭開大鍋蓋,頓時一股熱浪席卷著肉粥的香味撲鼻而來。
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,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。
這碗粥是灰白色的,米已經煮得不見原形,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。
我小心翼翼地嘗了嘗,嗯,香香糯糯,黏黏呼呼。
真的不需要“吃”,只要喝就行了。
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,端著大碗,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。
最后還像小狗一樣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干干凈凈。
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。
后來,舅母告訴我,煮肉骨頭很麻煩。
先要把肉骨頭(連著些肉的骨頭)煮上幾小時,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,再煮。
不能煮焦,關鍵是要掌握火候,細火慢熬才行。
最后放上鹽和味精。
所以,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,費時費力還不經喝。
她還警告我,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,因為有的老板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,又重新放進鍋里煮。
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。
反正從那以后,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,不是因為害怕不衛(wèi)生,而是口袋里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。
不過,我還是經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,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么處理吃完的骨頭的。
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,總是笑瞇瞇的招呼我:“小姑娘,來吃一碗啊。
”然后,我撒腿就逃。
《陽春面》陽春面名字挺好聽,很高貴的樣子,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面食。
《上海的早晨》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,叫小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,可見,陽春面是屬于勞苦大眾的專利。
至于為什么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,可能是取其反義吧,但我敢肯定,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里巴人。
二十多年前,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,每到星期天,舅舅就必定帶領全家到鎮(zhèn)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。
兩個表弟興高采烈,但我卻很不喜歡。
陽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,光溜溜的,一點味道都沒有,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。
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一碗陽春面吃完,我總是旁敲側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,至少還有點肉味。
但舅舅堅決不肯,說餛飩太貴,又不經吃,同樣一角錢,陽春面吃得飽飽的,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。
舅舅的牙縫好大。
不喜歡吃,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,因為這是他們的節(jié)日,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。
鎮(zhèn)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,每次一來不用吩咐,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,然后,舅舅一家就開始埋頭苦干,并制造出幸福的聲響來。
每當此時,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。
陸文夫在《美食家》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,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,因此,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。
我想,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。
但不管怎么說,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,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。
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,守著爐子暖烘烘的,夏天就苦了,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,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。
我就不敢買了,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。
前段時間,在福建“老鄉(xiāng)”處提到光餅,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,經常嚼嚼絕對比“白箭”“綠箭”效果好。
但不知現(xiàn)在還有沒有了,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。
但愿,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。
《餛飩》我想,大概沒有什么小吃有餛飩那么普及和名稱多樣了。
餛飩在福建叫扁肉;在四川叫抄手;在云南廣西一帶叫云吞;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。
內容差不多,形式卻有些差別。
福建的餛飩注重鮮,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。
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,買來買去,也就買出經驗來了。
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,吃完后就要趕緊灌開水;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,就是只見皮不見肉;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“野”店,說它野,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,好像全憑主人興趣。
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,每只餛飩雪白剔透,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(xiàn),再配上幾粒蔥花,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。
福建的餛飩一般都很節(jié)儉,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,一只餛飩就完成了,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。
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,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,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,用小調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里送。
所以,較之其他小吃,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。
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,陽剛味十足。
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,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。
那一年去成都調研,特地拜訪“抄手”,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干巴巴的結結實實的餃子狀餛飩,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。
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,掙扎著把這碗“抄手”給吞了。
結果,除了辣,我已經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。
江南一帶,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,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。
大餛飩里餡比較多,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,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,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干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格,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(tǒng),哪怕再大一些,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。
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,樣子象修女的帽子,湯多量也足,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。
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,皮搟得講究,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,真正是薄如蟬翳。
肉要精瘦的,處理得細膩無渣,燒好后的餛飩,皮子晶瑩舒展,“白里透紅,與眾不同”,象一只只美麗的白蝴蝶 。
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。
不過,這樣的小餛飩現(xiàn)在已經不多了,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缺少了這份精致的心情。
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,簡單一裹,完事,連皮也不搟了,買現(xiàn)成的。
在北方讀書的時候,思念餛飩(福建的江南的),思念得咬牙切齒。
北方同學很不以為然,說,那有什么好吃的
清湯寡水的,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。
是的,要想實在,吃北方餃子;要想苗條,吃江南餛飩。
《羊肉串》很奇怪,我向來不吃羊肉,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。
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。
那一天,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,拐到白石橋附近,那里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。
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,吃得直冒酸水,發(fā)了一通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后,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。
并沒有想要吃,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。
同學也是南方人,不吃羊肉,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。
他先買了三串,然后視死如歸地說:“我先吃吃看。
”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,翻翻眼珠,接著就加快了頻率。
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,直問:“哎,別顧吃啊,到底好吃不好吃
”他“嗯嗯”地一氣吃完了三串,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:“不吃真傻。
”趕緊掏錢,一手抓一把,這串咬一口,那串咬一口,真的很好吃,肥而不膩,焦香十足,還有一種特有的,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(后來才聽新疆的同學說,那是孜然的味道)。
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,吃完了,就地再買,反正羊肉串攤子到處都有。
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,不能再吃了,再吃下去,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。
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,誰知新疆的同學說:那算什么羊肉串
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,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。
第一次那么羨慕新疆人,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。
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,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新疆的吧。
回到南方后,也見過羊肉串,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,味道也完全變了樣,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,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。
也有例外,一次到南京出差,在新街口發(fā)現(xiàn)了久違的羊肉串,那味道,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。
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。
以后只要去南京,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。
但總是心有不甘,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:“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(lián)誼會
” 《羊肉泡饃》有了羊肉串墊底,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。
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,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,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,吃過田里剛采下來的草莓,當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鐘樓,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。
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。
不過,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,一塊大肥肉塞在一塊大餅里,肥油直冒,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么怎么好吃,我就是吃不下去。
不是怕胖,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。
肉夾饃是放棄了,但羊肉泡饃是一定要吃的。
于是就去找。
在古樓附近轉來轉去,轉累了就在一個小攤子上坐下來。
坐定后才發(fā)現(xiàn)對面一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干活:把一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。
他神態(tài)專注地不緊不慢地掰呀掰,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。
他在干嘛
是不是牙口不好
正想著,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品倒進一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里,那碗濃湯頓時就變成了一碗漿糊。
老頭有滋有味稀里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,站起身子,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殘留物,打了個響亮的飽咯,滿臉都是幸福感。
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,趕緊找來伙計問:“那是什么
”“羊肉泡饃啊。
”老天,這糊里糊涂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
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里 ,軟不啦及的,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,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。
所以,很遺憾,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堆民間工藝品,而在吃上,卻是一片空白。
看了賈平凹寫的陜西小吃,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,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。
這在我看關于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。
《朝鮮涼面》初到東北,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,后來看多了,就見怪不怪了。
然后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,比如,他們的飲食文化,更具體地說,如何吃遍學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。
于是,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一番,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,問:“道拉及是什么意思
”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《奇襲》里的老大媽那樣慈祥,她不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,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——桔梗。
嘗了桔梗后,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。
那一天,零下18°,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。
從澡堂出來,頭發(fā)一會兒就凍成柴火棒。
并不覺得冷,只是渴得慌。
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一面“朝鮮涼面”的幌子正迎風招展,涼面
正好解渴。
一頭扎進去,里面已是高朋滿座,人人都端著一個大海碗往肚子里灌涼面,很舒服的樣子。
于是也要了一碗。
等端上來后,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。
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,面條當然是潛伏在湯底的,只是這湯,怎么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里出來,冷不說,還有股漂白粉的味道。
懷疑歸懷疑,我真的太渴了,不管三七二十一,喝了再說。
結果,渴是解了,但我體內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。
一路跑著回到宿舍,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水,折騰了半天,才把胃里的那塊冰坨融化掉。
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。
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一樣,他們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凍梨吃冰棒,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。
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,而我,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。
但,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。
甚至一想到這四個字,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。
不怪朝鮮涼面,只能怪我自己。
《道口燒雞》說來慚愧,自己在外求學幾年,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。
究其原因,一是學校食堂乏味的飯菜,使自己時常處于饑餓狀態(tài);二是天性所致,“民以食為天”嘛,自己當然也不例外。
于是,剛到長春不久,就打聽到“道口燒雞”挺有特色,忙親臨考察。
果真,擺在櫥窗里的燒雞肥嫩嫩、黃燦燦、熱騰騰,撒發(fā)著迷人的香氣,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成了長隊,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。
此后三年間,只要錢包里有點余錢,便忙不迭地往燒雞店送,買不起整只就買半只;買不起半只就買雞雜碎(雞肝、雞卵等構成,便宜而味極佳,是窮學生最親睞之物)。
那種拎著一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,無法言喻,只覺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。
此時若去攻讀書關,再厚的“磚頭”也能毫不費勁地“啃”下來,這就是“道口燒雞”的威力。
有時,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,換句話說,就是物質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(zhàn)勝精神。
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過生日,無例外地都要買只“道口燒雞”以饗大家。
雞上臺面后,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,大家就已經操起家伙躍躍欲試了。
那香噴噴、熱騰騰的燒雞,嫩而無渣,連骨頭都是酥的,一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里去了。
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,說句“生日快樂”就一屁股坐下來大嚼起來。
那時候,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,都言不二價:一只道口燒雞。
在長春的三年,可以說是伴著“道口燒雞”的香味渡過的。
(雖不能常吃,但離學校不遠的一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,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。
) 臨畢業(yè)的時候,有人告訴我,有一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,味道好得沒法提。
可惜沒有機會了。
要不然,現(xiàn)在又會有一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。
麥熟將至,外出路過南方一個小鎮(zhèn),有幸在飯店吃到了從小烙印在腦際的美食——碾碾轉兒。
吃著這久違了的美食,當年的那種對其情深意切的欲望不禁又重現(xiàn)于心頭。
那是我童年時代,正直國家困難時期,農村百姓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。
人們想盡辦法,把能入口的東西都吃凈了,就連門前的老榆樹也不能幸免于難,人們把樹皮剝光,充當了口中食糧。
盡管如此,仍難解饑餓之急。
母親不忍心我們挨餓,早早地許下愿:給我們做碾碾轉兒。
我們無不從心底里高興。
等啊盼啊
終于有一天,母親說地里的麥子可以吃了,讓我們跟著她去地里拔麥子。
地里的麥子還不十分熟,而這也正是做碾碾轉兒最好的時機。
由母親指點,專門挑選那些能用的麥子。
做碾碾轉兒用的麥子特別嚴格,嫩了不行,因為麥子的漿水還沒凝固;老了也不行,因為麥粒熟透了就太干了。
必須選那些既成熟而又沒干透了的、麥粒綠而飽滿且已經有了一定硬度的麥子。
母親舍不得多拔,因為那將是我們一家的口糧。
等我們帶著兩捆麥子回家后,已累得直不起腰來了。
其實活是輕微的,只是人已餓得沒了力氣。
為了能吃到這美食,我們不得不堅持著和母親一起做下去。
我們先是把麥穗一個個掐下,然后放入鍋里悶熟,再把悶后的麥穗撮成粒。
不等所有的工序結束,我就耐不住饑餓,將一把麥粒放入口中了,經母親再三勸說,才沒再多吃。
等麥穗都撮成粒,母親把麥粒端到自家的石磨旁(當時農村差不多家家有石磨)。
將石磨的上扇掀起,把一玫銅錢墊在磨臍上,再將石磨放好。
將收拾干凈的麥粒倒在磨盤上,在磨眼上插一根秫桔桿兒,我們幾個和母親一道推的推,拉的拉,圍著磨道轉了起來。
因為兩扇磨盤中間有銅錢墊著,磨扇間有著一定的空隙,所以推起來比磨面省些力氣,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費盡了全身之力。
磨盤上的麥粒不斷下落,磨盤周圍不斷地落下了一個個的小面卷兒,不是太長,如同一根根斷了的火柴棒。
我們個個臉上淌著汗,心情卻是很好的,因為馬上就有飽飯可吃了,而且是上好的美食。
我們的汗珠不斷增多,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也橫七豎八地堆了起來,等磨盤上的麥粒全不見了,我們才氣喘噓噓地停了下來。
母親用掃帚輕輕地掃凈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,又掀起石磨的上扇,仔仔細細地將兩扇磨盤打掃干凈,我們這才隨母親來到上房。
等急了的我,也顧不得看清母親準備了什么輔料兒(可能有些大蒜汁什么的吧,那年頭兒沒有上好的講究的),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,那種感覺真的勝過吃法國大餐
時間過得好快,這難忘的童年轉眼已成往事。
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,各種傳統(tǒng)名吃和國外的名家食品也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。
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,心情舒暢地品嘗著人間美味,可是對我而言,最最難忘的還是吃著和母親一塊兒做出的碾碾轉兒,這種心情恐怕是當今世人所不曾有過的。
愿所有的人們永遠不再有我的那種感覺,愿所有的人都能以恬靜的心態(tài)去品嘗這人間的美食——碾碾轉兒
《鴨血粉絲湯》鴨血粉絲湯是我們這兒著名的風味小吃o 鴨血粉絲湯味兒好,看相也好o晶瑩的粉絲浸在米黃色的湯里,一條條紅色的鴨血伴著黃色的油果、綠色的香菜、褐色的鴨肝,泛白的鴨腸散落其間,真是令人垂簾三尺! 鴨血粉絲湯做法很簡單:來了客人,隨手抓一把洗凈的粉絲放入竹制的漏勺里,在熱湯里來回的晃動,燙上一兩分鐘o將燙書的粉絲倒進碗里,再撈出些鴨血和油果子,加上湯水,撒上切好備用的熟鴨腸、鴨肝、香菜,喜歡吃辣的客人還可以澆勺紅紅的辣油,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鴨血粉絲湯就做成了o 吃鴨血粉絲湯也挺有意思的o吃粉絲時,我喜歡一根一根的吃,找到粉絲的頭以后o噓地一下吸進嘴里,真是順滑爽口呀!吃油果子、鴨肝、鴨血,我先用舌頭舔一舔它的粗味道,再細細地詛嚼,品嘗它的細味道o有一天有一天我吃鴨血粉絲湯時,由于吸粉絲過猛,湯濺得我滿臉都是,弄得我狼狽不堪o從此,我給鴨血粉絲湯取了個別名--樂開花o 《陽澄湖大閘蟹》陽澄湖大閘蟹是我們這著名的特產。
不僅蘇州人愛吃,而且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愛吃。
有一天,家里來了客人,媽媽從外面買了十只大閘蟹。
買回來后,媽媽先把大閘蟹放進水里浸一下,趁這個功夫,我趴在水池邊,靜靜地端詳著它們,它們是深灰色的,有兩只大大的鉗子,和八只小腳。
它的兩只大鉗子使勁的揮舞著,好像要和我來一場惡戰(zhàn)。
開始煮了,媽媽先把水放在鍋里煮上9~10分鐘,水開了后,媽媽把它們一一放進了鍋里,漸漸地,它們的顏色由深灰變成了淡黃,又由淡黃變成了深紅色。
又煮了一會兒,就完全熟了。
媽媽打開了鍋蓋,一陣清香撲鼻而來,我狠狠地咽了一下口水,然后,媽媽把它們放進了盤子里,一盤色澤誘人、色味俱佳的大閘蟹呈現(xiàn)在我的面前。
媽媽把盤子放到了桌子上,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只,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。
我先把兩只大鉗子和八只小腳拽下來,前后咬一下,再一吸,又白又嫩的蟹肉就滑進了我的嘴里。
大鉗子里的肉非常細膩潤滑,入口即化。
然后我打開了蟹蓋,里面的蟹黃金燦燦的,我一吸,蟹黃就到了我的嘴里,真是鮮美
最后,我把蟹一分為二,細嚼慢咽起來。
。
。
。
。
。
陽澄湖大閘蟹的味道真鮮美啊
讓人吃后回味無窮,贊不絕口。
真是名不虛傳的蘇州特產
誰能幫我寫一個大約一分鐘的離校感言,小學的
十萬火急
1
相逢又告別,歸帆又離岸,既是往日歡樂的終結,又是未來幸福的開端。
雖然我們要分別,但是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的母?!闾睿┯涀∨? 我也是畢業(yè)的 我們說的就是這
選我
速求一份退休感言范文
日梭,時光飛馳,人生如夢,六十個年頭覺自己竟到了退年紀,一個花甲的。
不久前,我敬佩的一些老領導、老同事、熟識的同志聽說我要退休了。
都發(fā)自由衷的感慨:時間過真快,不想當年的小謝“娃娃家”也退休了,我們能不老嗎
自然規(guī)律真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。
退休,這是新老交替、社會繼替之必然。
有退就有進,老同志退下去,年輕同志迎上來,從這個意義上說,退是為了進、支持進。
是機關肌體里一分子的新陳代謝,自然而又必然,是更新、是發(fā)展。
但是,對我個人整個人生來說卻是一個重大“轉折點”、“分水嶺”。
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,是宣告我的人生“三階段”的主要階段(工作階段)的結束。
我慶幸自己退休時逢建設和諧社會,時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全新理念的科學發(fā)展年代,內心感到無比的欣慰! 在即將退休給我的工作階段畫句號的日子里,自己腦際的記憶在一頁頁的翻動中一幕幕展現(xiàn),似乎亦在眼前。
曾記否
日常繁忙而理所當然的本職工作;曾記否
工作中多少回開會、寫材料、出文件、出差、調研、接受培訓、加班等的勞頓;曾記否
多少個看似平常,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學習思索、進步提高的日日夜夜……。
難忘懷:初參加工作來到地區(qū)革委會生產指揮部機關,機關那時的工作環(huán)境、條件那里能與如今相比
但是,盡管如此,許多德高望重的老首長、軍代表,中、老年德才兼?zhèn)?、學識卓著的前輩、同事們,不以其有豐富的、身經百戰(zhàn)的資歷和實踐工作經驗而自居。
他們的那種兢兢業(yè)業(yè)、不計得失、埋頭苦干、認真負責的工作態(tài)度,和藹待人、可親可愛的面容、身影,始終銘刻在我的腦海中。
機關里許許多多老同志的敬業(yè)精神、表率作用、人格魅力,影響、鞭策著我不敢懈怠,不愿平庸。
學著盡職盡責地、努力盡力地多做、做好工作。
就這樣起始,一步步走來,至今還仍然歷歷在目…… 。
難忘懷:40年來從“文革時期”的地區(qū)革委會生產指揮部,到行署、市政府。
行政機構、部門名稱曾有過多次變更。
我在這個大院,前院轉到后院,破平房搬到好一些平房、后院又回到前院,平房搬到樓房,僅辦公室就搬過八次(家)。
難忘懷:近40年中除了機關正常工作外,我曾以地區(qū)工作團、隊、組工作隊員的身份,跟隨老領導老同志到過武威所有縣、旗、區(qū)的部分農村基層社隊、工廠、農場、兵團團場、企業(yè)做過“中心工作”。
累計時間約四年余,多了幾分基層工作的經歷和人生的礪練。
難忘懷:我慶幸我與勞動部門、勞動工作有著不了的情緣。
在勞動部門我伴隨過八屆領導班底。
我清楚、我自豪、我敢言在勞動系統(tǒng)像我這樣一直在這一個部門一個單位,自始至終近40年堅守在這一條“戰(zhàn)壕”,一輩子的“老勞動”,在全省勞動系統(tǒng)都是屈指可數(shù)的
在這即將退休之際,我誠懇想說特別要說:我感謝我的命運中遇到的“好人”----時任地區(qū)革委會生產指揮部的領導,是他們從武威一中學校憑成績憑表現(xiàn)推薦的6名同學中,唯獨挑選了我一個人到機關來工作。
我幸運的遇上了“風純氣正”那個年月。
我懷念那個時代根本不知、不會“走后門”、耍弄“權術”的地區(qū)機關領導及干部的品行、作風……。
我感謝組織對我的教育培養(yǎng),使我從當初來到機關的躊躇適應階段,到實踐中不斷學習,全身心地投入,能夠完成組織上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,同時自己思想和工作能力也相應隨之逐步進步和提高。
在為國家做事,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得以鍛煉,由學生成長為一名稱職的公務員。
新老同志、同事能相聚在一個單位,共同在一起工作是人生的一種緣分
就是這個“緣分”使我與我們勞動部門的許多好領導、好同事們走到了一起,心情舒暢的工作在一起。
與同事們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相互尊重,相互支持,我得到了大家許多幫助和關照,風雨同舟、同舟共濟……。
如今我算是走完了我的工作階段之路程。
雖然有稚拙的腳印,但大都是踏實的,沒有留下碌碌無為的悔恨。
我自勉沒有借酒澆愁,混天聊日,起碼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。
當然人無完人,與同事多年一起工作共事之中,不免也曾有過失誤、不快和齟齬,只能是“多年功過化煙塵”了。
我很羨慕我的同事,特別是年輕的朋友們,你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。
面對世界,我們的祖國日益強盛、地位不斷得以提升應引以為自豪。
現(xiàn)在機關工作的環(huán)境,不管是硬件、還是軟件都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不斷發(fā)展完善將如日中天。
能為這樣蓬勃發(fā)展的勞動事業(yè)多做工作、灑汗水、付心血,那應該是你們的驕傲和幸福。
期待著我的同事、年輕的朋友們在工作、學習、生活等方面不斷健進,期待著你們年復一年在各方面取得豐碩成果。
“沉舟側畔千帆過,老樹前頭萬木春”,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愛花”。
我覺得這詩句確實道出了我現(xiàn)時的心情。
我20歲參加工作,在機關一干竟然40年過去了。
回想起來真是“彈指一揮間”。
隨著歲月的流逝,年歲的增長,進入老年是自然客觀之規(guī)律,任何人總歸會老的,總是要退的。
長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退讓沙灘上。
我覺得自己像一名凱旋歸鄉(xiāng)的戰(zhàn)士,有幾分榮耀感。
退休了,作為一名黨員職責還沒到盡頭,還有黨員的責任和義務。
我會繼續(xù)做自己力所能及、所心所愿的碎事,在夕陽中繼續(xù)走好人生之路。
“莫春者,風乎舞雩,詠而歸”,代表了我離開工作崗位、工作單位的心愿。
退休生活已經開始,但我心不老,情未消。
愿這心、這情,伴隨我一同前行,在以后的路途上灑下更多的快樂和愉悅。
知足常樂、笑口常開、與人為善、助人為樂、胸懷開闊、順其自然。
是我給自己訂的退休人生的“理念”和《座右銘》。
誰有余姚市實驗學校 “我的紅色之旅”調研小報告的感言(150字左右),急急急
我自己都寫不出
怎么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收獲和感受啊
求救啊
短期的,一晃而過,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,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。
加深了我們與父母的感情,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,也讓自己在中開拓了視野,增長了才干,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。
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,在那片廣闊的天地里,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(xiàn),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。
希望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,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煉。